来源:长沙晚报
最近,在东莞发往深圳的两路市际公交常常上演生死时速,公交司机把公交车当碰碰车开,10天就制造了4次撞车事故。乘客老刘说:“当时真是太可怕了,我都被吓得尿了裤子。”(6月11日 《城市信报》)
表面看多起公交司机“绑架”乘客生命权益,和其他公交车搞“碰碰车”式对撞行为,与线路之争下的利益有关,实际上却是城市公交公益化不足的产物。国内诸多城市在公交车定位上,采取的是“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公益为先、协调发展”的运营模式,但并不排除一些地方对公交公司和线路采取的是“承包经营”的“大撒把”模式,只要公交公司逐月上缴税费,在一个完全推向市场化的公交线路之下,公交公司和司机为了自已利益最大化,就必然出现热点线路“车满为患”、冷僻线路“无车可坐”的现象;也难免出现“多拉快跑”的强行超车、飙车、恶意堵车、起步快、停车猛等不良现象;甚至会出现上述“抢线路利益”时的公交车变“碰碰车”,吓得乘客尿裤子也不管的问题。
要想从根本上遏止这一不良现象,真正保障和维护乘客权益,公益化的公交举措必须推行到位。东莞当地的这条线路究竟是什么经营模式,报道中未提及,但公交公司的运营运行模式肯定与公众期待的公益化之路背离甚远。如果属于完全“市场化”的产物,建议城市管理者尽快将“改过头”的模式改回公益属性;如果定位了公益属性,属于落实不好的问题,建议当地政府加强对公交公司监管,加大对恶意竞争的处罚和打击,以促使公交回归公益之本意。
事实上任何一条附属于城市发展的公交线路及运营,必须走公益路线,也只应走公益路线。只有真正让公交线路和公交公司公益化,才是遏止“市场非理性”和约束司机“开碰碰车”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