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热点
建公共自行车系统应通盘考虑

广东城市公交网 http://www.gdcsgj.com 发布时间:2012-06-04 14:52:19.0 阅读:19108次
   东莞时间网讯 一项民生工程又将起步。日前,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专题视察了本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如何解决公交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何缓解交通拥堵现状。视察中透露,我市拟在市区织造一张细密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网络,市区范围内,每300米就能找到一个租车服务点,所需经费大约在1.6亿元。

  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既是新容貌,又是老面孔。新是未有,老是已有,其承载着的意义并不简单:在出行上,解决了市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缓解的是交通拥堵现状;在交通上,公共自行车作为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一环;在环保上,公共自行车承载了“绿色出行”的愿望,并通过政府实施,为市民践行这一理念提供了方便。更难得的是,“绿色出行”、“环保出行”的落实,政府承担了应有的导向义务、兜底责任。

  故而,推行公共自行车系统,便在世界各国风行开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很是热闹。截至2011年,全球约有135个城市运营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其中中国有24个城市。东莞能否做成中国的第25个城市?现在不得而知。但有一个共识是,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赶早不赶晚,拖得越久越被动。一个现代而人性化的城市,无法绕过这道坎。诸如湖南株洲,不但将其作为一个城市的品牌来打造,还将其上升到“幸福城市”的层次,这种出发点和落脚点,值得包括东莞在内的其他地方学习。

  认清了必要性,分清了可行性,统一了思想认识,行动才能稳步跟进。东莞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尚处于论证和规划阶段,具体实施尚无时间表。磨刀不误砍柴工,思考再周全一点,再细致一点,再精细一点,方能有效避免走弯路,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无论采取什么方案,都应当树立体系思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要有大交通的眼光。既然“公共自行车”是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必须着眼全局来考虑,既要符合实际需要,又要避免资源浪费,还要对风险和隐患有所预判。就在5月31日,浙江嘉兴海盐县大部分出租车停运,停运事件未发生砸车、强行拦车等过激行为,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哥停运的诉求之一,就是当地公共自行车投放后,影响到出租车生意,希望政府有“节制”地发展公共交通。这些教训,都可以成为东莞避免发生类似问题的鉴戒,东莞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应当有一个高起点。

  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要有大格局的胸襟。简单地来说,就应有“诚心求教”的谦虚,要有“拿来主义”的明智,要有“去粗取精”的理性,既要学习各家所长,又不能照抄照搬,走一条属于自身的不同寻常的路。因而,东莞应当充分发扬“大开放”的思维,充分做好“走出去,请进来”这门功课,未雨绸缪谋开篇,全力以赴抓过程,高瞻远瞩求效果,要么不做,一做就得一鸣惊人。在具体实施上,可以采取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办法,一有问题及时整改,避免走弯路,瞎折腾。努力把“东莞做法”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亮点。

  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要有大产业的视野。株洲市在实施“公共自行车”二期工程时,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 “建成一个系统、引进一个企业、发展一个产业”的思路,结果,不但本土生产的公共自行车顺利下线,还拿下了其他城市的订单。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实施,最大的出路和前景,就是把品牌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并将这个系统由东莞延申至全省乃至全国,并因此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领域。“产业路子”是公共自行车系统良性发展的出路,也是东莞未来必须面对的现实选择。东莞本是开放之城、制造之都,产业基础成熟,进行产业对接和融合并非难事。

  关键是,城市管理者是否有决心将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一项执行能力的试金石,看自己能否给社会和公众交一张满意的答卷。这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网友“堂吉伟德”发自东莞时间网论坛)

 
主办: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协会 联系电话:(020)37637909 转8003 传真:(020)37620407
备案编号: 粤ICP备1500131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419号

技术支持 网站声明
Copyright 2013 GDCSGJ. All copyright are saved. 版权所有 仿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