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上周,中山大学副教授张志安评价东莞火车站名称的言论,引发众网友极大关注,也在东莞市民中间引发了“东莞火车站是否要改名”的大讨论,赞成者与反对者针锋相对。
对此,东莞市政府通过官方微博“莞香花开”回应称,建议广州和深圳的售票厅能够给予乘客足够提醒,比如可以标注“东莞站离市区多少公里,石龙站离市区多少公里”。而常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改名涉及方方面面,影响深远,“别太折腾”。广铁集团则称,改名或起名要和当地政府多方联动,但最终还是铁道部说了算。
中山大学副教授张志安一条质疑动车东莞站点命名太乱的微博,让东莞火车站的命名之争成为舆论焦点。
持续一周的讨论纷纷扰扰,几乎都聚焦于东莞站名到底该不该改。不过,可以判定的是,东莞站是否改名必然不会因为这场讨论而有定论。东莞站之名落户常平已有15年之久,常平也由此成东莞交通枢纽,轻易改名同样会滋生新的混乱。正如广铁集团的回应所言,火车站的选址、改名涉及到一个城市的规划,不是说要改就能改,必须经过多方论证才能确定下来。
事实上,若将观察视角从命名之争移开,我们或许可以从这场讨论中发掘其他问题。
火车站名之争背后实际上是经济利益之争,常平建站15年来,借助交通枢纽之优势,迅速发展为东莞东部中心镇,当地必然不愿放弃这座聚宝盆。不过,从市级层面而言,考虑到可以利用火车站的区位优势带动经济后进地区的发展,据此建议铁道部将“东莞站”移至其他镇街,也并非不可能。
这些都是经济层面的考虑,事实上,对于旅客而言,他们的关注点显然不在于此。旅客在乎的是,东莞站设在哪儿会让交通更加便捷稀里糊涂坐到了常平,结果还得躲避成堆的“黑车”,花费100多元打的士,坐车1个多小时才到市区,旅客当然不乐意。
显然,抛开经济利益之争,我们更有理由去关注与火车站配套的交通设施是否完善。途经东莞的两条铁路线都不经过市区,即便是旅客在距离市区最近的石龙站下车,倘若当地公共交通无法承接巨大的运输力,旅客去往市区或其他镇街仍须大费周章。
不容回避的是,若细说东莞的公共交通,则着实令人尴尬。一是线路混乱,镇内公交、跨镇公交、城巴等线路多头管理,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二是服务落后,公交车相互争客者有之,不按线路行者有之,闯红灯者有之,闹出交通事故者有之,而出租车亦是屡受诟病,或拒载,或不打表,或漫天要价;三是“黑车”横行,君不见,火车站外“黑车”拉客者之嚣张,竟令正规出租车惧而远之;四是交通日渐拥堵,更具讽刺的是,拥堵的缘由之一是为了日后交通更加便利几条主干公路到处开挖,要修地铁,要修城轨。
事实上,火车站设于市郊的大城市不在少数,解决张志安们的烦恼显然并非难题,发展完善的市内公交系统比单纯的名称之争大概更加重要。
以上是这场争论折射出的问题之一。除此之外,政府和民众在这场争论中的表现也颇具玩味。
先看政府对此争论的回复,常平镇相关负责人称,“在这些旅客中,像张志安教授这样坐错站的,为数极少……在广大的旅客心目中,东莞站位于常平已根深蒂固。如果突然更改,会引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这位负责人的回复多少显得有些刻板。旅客坐车到东莞站,然后发现竟是到了常平,这大概不能算作“坐错站”。相反,东莞站位于常平已有多年,却仍有乘客不明就里,这至少说明相关部门在某些环节(比如宣传)做得有所不足并非所有的农民工兄弟都会在买票前上网查查东莞站在哪儿。常平官方不自省其身,却先指责乘客“坐错站”,这个态度实不可取。
事实上,利用这次微博热议的机会,常平官方若能趁势做些关于东莞站的宣传,这大概会变成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
再来看看普通市民的论调。这场命名之争引来东莞市民的极大兴趣,微博与新闻的评论和点击数以万计,大家为东莞站是否该改名而唇枪舌剑,部分言辞激烈的网友甚至责怪中大教授,“自己坐错站,却来怪政府”。
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固然让人振奋,但不免失望的是,为了争抢一个名称,相关镇街的市民便争锋相对甚至恶言相向,这大概正是传统的区域思维的写照视野聚于一镇之内,而非扩及一城。日前市委书记徐建华提出“同类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看来,市场经济的力量除了要突破行政壁垒,还得突破传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