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图片新闻
一体化视角下环珠江口湾区都市圈公共交通发展的思考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刘晓华在第六届公交都市发展论坛(深圳)暨2016全国中小城市公交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广东城市公交网 http://www.gdcsgj.com 发布时间:2016-10-13 16:10:27.833 阅读:15241次

在10月12日召开的第六届公交都市发展论坛(深圳)暨2016全国中小城市公交发展高峰论坛上,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刘晓华以《一体化视角下环珠江口湾区都市圈公共交通发展的思考》为题,分析了环珠江口湾区都市圈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发展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以及主要战略任务构想。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刘晓华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珠三角地区要以建立世界级的城市群为目标,发挥其对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把珠三角地区建成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下面,我就环珠江口湾区都市圈公共交通现状及发展谈几点思考,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一、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发达、人口聚集,具备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条件

环珠江口湾区都市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5市和佛山市所辖的禅城、南海、顺德3区,链接香港、澳门,总面积8622.5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万,经济总量达8136.32亿美元,近10年平均增速为10%,城镇化率为92.8%。湾区各城市初步建立清晰职能分工,经济协作日趋紧密,初步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以东莞、佛山、珠海等城市为次中心分工合理的城市群。2010年,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编制《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将环珠江口湾区打造成为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的精华区、引领大珠三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 。2013年,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快环珠江口湾区都市圈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积极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

(二)湾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铁路方面,湾区已建成广深高铁、武广高铁、厦深高铁、贵广高铁、南广高铁、广珠城际轨道、广佛肇城际轨道等,深莞惠城际轨道即将建成开通。高速公路方面,港珠澳大桥主题工程基本完成,深中通道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湾区内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普通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顺畅,融为一体。公路客运方面,湾区主要客运站共计78个(不含港澳),城市之间每日客运班线超过5000班次。水运方面,共有主要客运码头10个,年旅客吞吐量达1200万人次。航空方面,湾区内已建成5大机场,旅客吞吐量11875万人次,异地城市候机楼共有51个。湾区城市内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开通了地铁共计16条、481公里,广州、中山开通BRT 33.5公里,公交车辆达51039标台,基本形成了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主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城乡一体,衔接顺畅的水陆空公共交通体系。同时,公交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快速提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湾区交通需求不断增长

湾区内城市呈现连绵、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世界银行将珠三角列为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连绵体,超过长三角和东京湾,区域内人口密集,交通需求巨大。目前,珠三角区域客运量近6亿人次,年均增长率10%以上,形成以广州、深圳为客流集聚中心的态势。湾区内跨城市客运需求快速增长,2005-2015年,广佛、深东、珠中衔接道路全日交通流量增长92.2%。目前,广佛间贯通了跨市地铁,区域内共开通跨市公交81条,里程达2000多公里。近日,南海公布了“广佛同城便捷出行”三年行动计划,吹响构建广佛1小时公交快线服务圈的冲锋号。

区域公共交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和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湾区公共客运出行结构不尽合理,公共客流通道走廊缺乏大运量、快速化公共交通系统有效连接,目前城际客运出行仍已传统道路客运为主体,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二是高效畅达的综合运输体系尚未确立,不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和不同运输网络发展各成体系,区域分割和行业壁垒制约了区域综合服务效率的提升,湾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基础较薄弱;三是湾区公共交通发展缺乏协调顺畅的统筹发展机制,不同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衔接、建设同步、管理协调、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等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不利于统筹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宜居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湾区未来将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湾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湾区内部城市间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湾区城市间经济带和生活圈日益成型并逐步转变连绵成片和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传统城市间商务、旅游出行为主的交通需求逐步增加通勤、返学的要求,类似深圳华为设备制造在东莞、研发在深圳、员工通勤化出行以及广、深、珠间的返学出行,深圳工作、东莞居住或广州工作、佛山居住等现象将逐渐成为新常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率先构建高效畅达、区域一体的公共交通网络,对湾区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和实现产业分工和地域分工效益最大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率先实现现代化战略的推进,人民群众对出行时间和出行体验的要求日益提升,出行需求更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湾区传统的以道路客运为主导的城际公共出行系统,难以有效满足快速化、高品质的出行需求和吸引个体机动化出行转移。湾区公共交通必须加快供给侧改革,打破区域界限和行业分隔,构建快速化、一体化、多层次的区域公共交通体系。湾区社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依靠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燃料供给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模式已不可持续。新能源、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将引发传统公共交通大变革,推进公共交通向绿色、高效、智慧发展。

三、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十三五”期间,环珠江口湾区公共交通发展应当重点围绕国家和省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满足湾区公众出行需求和促进湾区融合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以“公交都市”创建为依托,以多模式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为首要任务,以城际陆路客运一体化和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发展为主要抓手,加快推进湾区公共交通体制机制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湾区公共交通发展的先进性、协调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  

到2020年,湾区基本建成以多元化的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和定制公共交通系统为网络,区域公共交通枢纽为支撑,水上客运、低空客运系统为补充的现代化区域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城际公共交通系统出行比重达50%以上,区域内部任意两点至多两次换乘可达,基本实现区域内“1小时生活圈”。

展望2030年,力争通过三个五年规划的努力和建设,湾区公共交通在引导湾区社会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和空间布局、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湾区公众出行首选公交、乐乘公交、优享公交,湾区公共交通总体达到国内外同类型区域的先进水平,基本建成国际水准、内外通畅、高效便捷、绿色低碳的“畅通区域”。

四、主要战略任务构想

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规划的科学引领作用。按照交通运输部的有关指导意见,目前,我厅已组织编制了全省公共交通发展规划,为不同区域和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供科学指导,同时,联合湾区各城市组织编制《环珠江湾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站在“湾区一盘棋”的角度,打破区域界限和行业分隔,有效发挥区域公共交通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促进湾区紧密融合和公众便捷出行。

(二)大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按照交通运输部的统一部署,继续支持和推进广州、深圳“公交都市”建设,以湾区两个核心城市的都市圈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带动湾区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同时,指导佛山等湾区城市积极申报国家第三批“公交都市”试点,助力湾区公共交通跨越式发展。

(三)加快建设湾区交通基础设施。一是加快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和广深港、广汕、深茂铁路等湾区对外干线铁路、高速铁路建设,规划建设环珠江口湾区轨道环线,加快推进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尽快打通广佛、深莞之间的多条城市轨道的无缝对接,推动珠海、中山现代有轨电车的规划和建设,构建以多层次、多元化轨道交通网络为主骨架,有效串联组团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轨道交通系统,到2020年,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营运里程突破 800 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营运里程突破1000公里。二是继续完善珠三角高速公路网络,重点推进港珠澳大桥、虎门二桥、深中通道等珠江口跨江项目建设,到 2020 年,珠三角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 5000 公里。三是加快推进市际间干线公路的全面对接,实现区域性公路网络衔接有序,运行顺畅。

(四)打造区域共享的湾区公共交通枢纽体系。一是打造湾区综合客运新格局,形成广州、深圳为中心,珠海为次中心的“2+1”综合客运枢纽体系。二是围绕民航、高铁、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以开放式、立体化方式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重点加快广州火车站枢纽升级改造、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口岸、佛山西站等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形成以“机场、高铁站为核心的区域型枢纽+城际轨道站为核心的城市型枢纽”的组合枢纽体系。三是创新区域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和管理理念,倡导“服务区域、共享共用”的思维,构建城市主要集散点连通湾区重大交通枢纽的机场专线、高铁专线、客运码头专线等快速集疏运体系,开发陆空联运、公铁联运等联程运输产品,发挥区域综合客运枢纽对外交通资源汇聚优势,实现异地枢纽“本地化”服务。

(五)构建多维一体的湾区公共出行系统。一是深化城际道路客运市场改革,打造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发展的城际道路客运系统,引导道路客运、城市公交企业的融合发展,引导龙头企业构建区域性客运服务网络定制平台或企业自主组客平台,积极开展定制客运服务,推广多元化车型结构,满足快速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出行需求。二是构建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市郊客运铁路等多模式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网络,持续优化常规公交快线、干线、支线服务网络,有序发展专线公交、定制公交服务,强化不同层次网络间高效衔接、便捷换乘。三是以城际间50公里范围内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和30公里范围内跨市公交发展为抓手,推动区域公共交通互联互通。四是推进湾区“镇村公交”和社区公交、穿梭巴士等服务,构筑微循环公交系统,逐步建成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位一体”的区域公共交通系统,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发展。

(六)打造智慧高效的湾区公共交通系统。一是以“中国小谷围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开放交通运输六大资源库,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推动公共交通服务和管理创新,不断满足公众多层次、差别化的出行需求。二是开发建设面向公众的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和应用,以智能手机为主要使用方式,建立覆盖民航、铁路、轨道交通、公路客运、公共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出行信息的统一服务查询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全出行链、一站式出行信息服务。三是加快实现“岭南通”公交一卡通在全省公共交通出行链的全覆盖,以及与全国重点区域间和公交都市创建城市的互联互通。四是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推进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异构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公共交通与公路、水路、民航、铁路等行业以及规划、建设、公安、气象等部门的信息交换、共享和应用机制。

(七)提升湾区公共交通绿色发展能力。一是将低碳理念贯穿到湾区公共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各个环节,引导公共交通发展由“局部低碳”向“系统低碳”转型。鼓励推行多功能、混合开发土地利用模式,试点建设“公共交通社区”,努力构建强开发、高集聚的社区中心,源头降低公共交通需求。二是继续推进湾区“公交电动化”工程,推动珠三角城际间开行新能源汽车客运专线,依托行业协会,联合新能源车辆客运企业、充换电设施建设主体、运营商、整车生产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成立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产业联盟,开展市场化合作,力争到2020年,把湾区建成为全国纯电动公交车推广应用示范区域。三是发展慢行交通,科学确立慢行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发展定位,构建连续、系统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引导公众采用“自行车+公共交通”和“步行+公共交通”等绿色方式出行。

(八)建设统一开放的湾区公共交通市场。一是鼓励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区域性的大型公共客运企业,引导企业由地区性经营向区域性经营转型,实现区域客运资源整合。引导长途客运企业、公交企业、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跨界联合,组建服务区域公共交通运营的城际公共交通运输联盟,整合各种交通资源,促进区域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二是研究制定区域公共交通一体化政策法规,为实现湾区公共交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建立和完善城际公共交通客运管理政策和服务标准,逐步实现湾区城际公共交通管理和服务的统一。三是改造传统道路客运管理和经营模式,打破道路客运班车、包车、公共交通行业限制,以乘客需求为中心,鼓励灵活配置大、中、小等多元化车型,提供定点定线、定制等多模式、个性化的公共客运服务,重塑公共客运运输组织流程,再造整个公共客运系统发展的新格局。

(九)构建统筹高效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一是省政府成立了以朱小丹省长为组长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强力推进交通运输体制改革,构建“大统筹、强联动”的交通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实现航空、铁路、公路、水路、邮政等不同运输方式统筹协调发展。二是创新湾区公共交通管理,组建湾区公共交通协调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统一和规范湾区公共交通协调发展程序,统筹推进湾区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三是创新湾区公共交通规划编制理念,建立湾区内不同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征询和实施通报机制,健全省辖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符合性审查制度,实现不同层面和不同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有效衔接。四是建立区域公共客运通道和综合客运枢纽等重点工程规划和建设阶段的专项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综合客运网络的高效融合发展。五是研究建立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运营与城市公共客运无缝衔接的体制机制。

最后,预祝本届中国公交都市发展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主办: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协会 联系电话:(020)37637909 转8003 传真:(020)37620407
备案编号: 粤ICP备1500131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419号

技术支持 网站声明
Copyright 2013 GDCSGJ. All copyright are saved. 版权所有 仿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