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热点
28个城市获批建地铁:大发展背后存隐忧y

广东城市公交网 http://www.gdcsgj.com 发布时间:2012-05-07 09:28:19.0 阅读:10106次
本文附件: ../../UploadFiles/20125792729849.jpg

  

28个城市:地铁来了

    中国的城市似乎纷纷进入了“地铁时代”。

  全长25.739公里,24个车站,24辆4节编组的列车,全部为地下车站。4月28日上午,苏州地铁1号线正式通车。中国城市地铁版图,再次扩容。苏州地铁所折射出的,是近年来中国地铁蓬勃修建的态势。地铁,这个城市生活的象征之一,正在快速行驶在从中国大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的路上。

  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到南京、沈阳、成都等省会城市,再到苏州、佛山等二三线城市,地铁建设正在成为中国城市中的一个鲜明特点。据相关统计显示,此前,中国大陆有33个城市已经规划轨道交通建设,其中28个城市已获批。

  43年前的1969年10月,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营,这是北京,也是中国第一条地铁。此后30年间,地铁在中国的发展缓慢,只有天津、上海和广州相继开通了地铁。

  不过,进入21世纪后,地铁建设开始明显升温,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外,南京、沈阳、成都、武汉、西安、重庆、深圳、苏州等8个城市均已开通地铁。

  而如果算上正在建设地铁的城市,这将是一个更为庞大的数字。据统计,如今,长春、杭州、哈尔滨、长沙、郑州、福州、昆明、南昌、合肥、南宁、贵阳11个省会(首府)城市,以及东莞、宁波、无锡、青岛、大连等5个二三线城市,地铁都正在紧张地施工中,其中有部分城市的地铁将在近一两年开通。

  此外,石家庄、太原、济南、乌鲁木齐、兰州等5个省会(首府)已上报了地铁修建计划,正在等待批复。

  而已有地铁的城市中,北京、沈阳等10个城市均已提出了扩建计划。

  据有关方面介绍,到2015年,全国地铁运营总里程将达3000公里。而2020年,将有40个城市建设地铁,总规划里程达7000公里,是目前总里程的4.3倍。

  尽管不断有声音提醒要警惕各地的“地铁冲动”,但地铁在中国各城市的迅速扩张已是可见的事实。而强化规划和安全,则成为“大干快上”的背景下不断被强调的第一要义。

  为什么要建设地铁?除了市民生活的便捷外,经济的驱动力也不容忽视。

  地理空间上的立体革命打通、创造了城市立体经济脉络。

  地铁的开通,最先得益的要数沿线地上的商圈。商业、商务、居住、娱乐设施通过轨道交通聚集,形成新城市中心,刺激区域发展。

  4月28日,苏州地铁1号线通车当天,地铁沿线周边影院的客流量就马上增加了10%到15%。而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一些地铁商圈的长盛不衰也成为了最有力的榜样。

  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时代,地铁成功地让商业实现“向地下要空间”。以苏州为例,苏州地铁通车当日,与地铁同步设计的,集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轨道商业综合体星海生活广场就应声开张。在这方面,北京、上海、香港等老牌地铁城市已有良好先例可循,香港的铜锣湾四处可见上下打通的大型商业联体。

  当然,地铁的商业价值不止在一城之内。在疏通城内“商脉”的同时,许多城市的地铁已将触角伸向更远,搭上临近城市的线路。

  在广东,大陆第一条城际地铁线路广佛地铁即将建成,目前已经建成的首段广佛线,已将广佛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运行时间缩短为半小时,这使得珠三角的区域经济整合迈出了一大步。

  而按照规划,长三角也将迎来地铁的“跨省时代”。目前,上海、苏州、无锡城际地铁轨道交通线路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这也将为长三角地区加快一体化注入新动力。(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赵展慧 张意轩)

  大干快上风险多

  这一轮“地铁建设热”中,亦暗藏着巨大经济风险,首先就是投资风险,修建地铁需要巨大的投资,如果地方财政不宽裕,极容易拖垮地方财政。

  王梦恕计算过,在中国修建地铁每公里的成本高达5亿元。如果按一条地铁长30公里计算,其修建成本或可达到150亿元,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财政收入。对于众多二三线城市而言,政府财政根本入不敷出。“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拆迁费太贵,所以应该尽量减少拆迁。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王梦恕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

  王梦恕认为,高额成本正来自于这种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做法,现在许多做法与“安全可靠、实用经济”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一是用电量问题,现在地铁牵引电量只占总用电量的30%,其他70%的电量都用在了其他地方,例如屏蔽门、抽风机等;二是系统数量,现在地铁要用20多个系统,高铁也用不了这么多系统;三是装修,比如使用混凝土完全可以保证既安全,又实用,可现在用的许多装修材料都是耐热在500、600摄氏度的材料,但是要1000摄氏度的才能保证安全。”

  其次是运营风险。据了解,亏本运营已成为国内地铁线路的常态。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城市地铁均处于亏损状态,北京地铁年亏损10亿元以上,上海则只有一条地铁线路盈利。广佛线两大股东之一、佛山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新文近日也透露,根据初步测算,广佛线运营一年票务收入为1亿元,成本却达2亿元,也就是说亏损大约1亿元。连“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地铁运营都在亏本,国内二、三线城市是否有能力支付后续不断的地铁运营巨额亏损,的确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地铁营运的亏损又常要政府的财政补贴来‘埋单’。”据王梦恕介绍,以北京地铁为例,原来北京1号线和环线两条线路加起来要补贴5个亿,现在所有线路加起来要补贴30亿。“地铁维护、运营的成本非常高,政府不补贴的非常少,仅有香港等几个地方。”广州市规划局交通规划研究所交通规划室主任戴炜如此表示。据了解,香港的做法为,把地铁沿线100米之内的范围交给地铁运营商进行开发,开发成公共资源,例如学校、医院、商场等,既可以补贴运营成本,又能方便市民生活。

  三是造成资源浪费。会专家指出,轨道交通发展与城市规划“脱节”,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城市规划与轨道交通建设配合“不紧密”,很多城市没有进行长远规划,就匆忙上马地铁项目。在缺乏好的盈利模式下,未来这些轨道交通项目只能“亏本运营”,给地方财政增加更大负担,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此外,“大干快上”的地铁工程还会带来其他安全隐患:建设时,对地下工程的复杂性、地下管线管控不到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行政过度干预;运营时,试运行时间短导致问题不能充分暴露,特大城市对网络化运营的复杂性认识不够,专业人才短缺、应急状态下操作人员经验不足等。(羊城晚报)

  谨防地铁“大跃进”给城市“埋雷”

  发展交通本是利民之举,各地方政府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冲动,显然也是出于缓解交通压力、方便市民出行、保证城市交通畅通等考虑。然而,31个获得批准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竟然“大多并不具备发展轨道交通的条件”!这一现实,却也着实让人忧心忡忡。

  据国务院办公厅2003年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以上,方可提出申请发展地铁。然而,城区人口均不足300万的一些城市,也加了地铁申建的大军。资金与技术支持问题尚且不论,仅人口相对较少,有无建设必要性问题,就让人难免要心生疑虑。

  “大规模的城轨建设需要巨额资金,而目前的轨道交通运营都是亏损的,也就是说城轨的建设和运营都会成为政府的大包袱。”专家的担心更是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在明知道城市自身不适合或者没有能力建设地铁的情况下,却偏要逆向而行,“霸王硬上弓”地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这无异于“赶鸭子上架”,最终只能是得不偿失。

  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在看到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便利、快速、运载量大的同时,也不能不综合考虑好其技术支持、建设条件、财力要求、管理制度的完善与规范等问题。盲目规划与上马建设,很难保证不会因为后继无力,落得个半拉子工程,或者因为冒进而降低要求,缩小投资,继而诱发偷工减料等问题,把地铁变成了城市地下安全和政府财政负担的“地雷”。

  城市在轨道交通建设与否,以及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交通需求、道路现状、城市地质、技术支持、资金来源、管理制度配套工程等问题,以需求为基点,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能搞盲目跟风,更不要搞地铁建设“大跃进”。同时,也希望相关管理部门能够深刻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对各城市的建设申请做好认真的评估和审核,不符合标准的,应坚决不予批准或者延迟批准,把好审核关、安全关和技术关!(新华网 刘 鹏)

  专家:“地铁论证”一定要充分

  现代快报:在你看来,城市地铁建设有没有存在“过热”情况?

  孟延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市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原先咱们的公共交通有些是短缺的,所以有一段时间,地铁和其他公共交通建设比较快,这也是正常的。实际上,有一些建设项目也是在补课。轨道交通建设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在一些规模不是很大的城市里搞轨道交通建设可能会有“过热”的情况。不过中国的大城市比较多,目前来看,地铁建设情况还是比较正常的。不过,有的城市的轨道建设和它的地质条件有所冲突,这可能带来一些问题。这就说明,在论证的过程中,考虑得不是很充分。

  现代快报:不具备发展轨道交通条件的城市,主要是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区人口数量等方面存在不足,而地质条件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衡量标准。

  孟延春:确实是这样,但条件达到达不到,实际上还是看一个适用的成本。你要说它达不到标准,那它把工程投资的密度提高一些、工程措施采取得多一些,也能修地铁,但是它的单位造价就会比别的地方高。还是应该在动态的情况下看这个问题。10年前,我们修地铁,可能财力也是达不到的。我也认可“地铁建设存在前瞻性”。

  现代快报:不少城市有一拥而上上马地铁的冲动,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担忧。

  孟延春:地铁肯定是要有补贴才能运营下去的,地铁对经济的拉动,是其主要考虑的,换句话说,可能某个城市建地铁不完全是为了城市交通的需要,而是为了其他发展的需要。

  现代快报:地铁是很难赢利的,而投入又是巨大的,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

  孟延春:基础建设的收益,是不能够全部直接获得的,有很多收益是转到了其他的产业上,比如说地铁吸引了其他一些新的生产要素进入。它的收益是体现在整个城市的发展上,还表现为生活品质提高了,空间的距离、时间相对缩短了。地铁获得了外部的好处,但不能全部靠收费来回报其成本。正因为公共交通建设可能会亏本,项目应该放在用量比较大、人口密度比较高的地方,以尽量缩小相关差距。

  现代快报:地铁建设的安全性引起高度关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孟延春:在建设前关于条件的论证一定要充分,包括环境条件是否允许。另外要反思,我们在修地铁时有没有赶工期的情况?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自然的建设周期有没有冲突?一般来说,“赶在某某日前建成”的目标是要比建设周期超前的,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现代快报)

 
主办: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协会 联系电话:(020)37637909 转8003 传真:(020)37620407
备案编号: 粤ICP备1500131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419号

技术支持 网站声明
Copyright 2013 GDCSGJ. All copyright are saved. 版权所有 仿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