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交通部门将继续提升原特区外公交线网覆盖水平,年度拟新增及调整公交线路65条以上,重点解决新建道路公交覆盖,进一步提升原特区外50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覆盖率,预计将达到93.5%;计划年内再建设80公里公交专用道,这意味着,至2016年底,全市公交专用道规模可达1037车道公里,市民人均公交出行时间可进一步缩短。此外,7、9、11号线111个地铁站点的公交接驳配套工作正在开展,未来市民公交出行换乘效率有望提升。
公交
采取“场”“站”分离的新建设模式
深圳将建成13个综合车场
针对深圳公交场站缺乏,制约公交线路规划,不利于市民出行的情况,市交委相关负责人3月4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解析场站长期缺乏的主要原因,并透露深圳将转变既有的公交场站建设模式,将现有公交场站功能进行剥离区分,推动综合车场和配建首末站的建设。其中,13个综合车场将在“十三五”期间建成。
据市交委设施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深圳公交场站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于公交客流增长需求,制约着常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一是总体规模严重不足,导致公交车辆无处停放,既增加了公交企业运营管理的难度,又给道路交通安全和车辆自身安全带来隐患;二是场站空间分布很不均衡,导致公交线路优化困难,高峰时段 “列车化”问题突出,运营效率降低,同时加剧了道路交通压力;三是临时租赁公交场站达到了60%,不仅场站随时可能搬迁不利于稳定运营,而且租赁成本较高,占公交行业财政补贴份额较大;四是存在“场”“站”不分的情况,首末站和综合车场功能不清晰,导致使用效率不高、公交车辆维修保养、充电加油空间匮乏,与加快推广新能源公交的要求不相适应。
而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深圳市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公交场站落地难。记者采访了解到,为改变这一情况,市交委和市规土委联合开展了相应的规划研究工作,在分析原因及总结香港等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转变场站建设模式的新思路:计划转变目前公交首末站与综合车场功能不清的状况,转为采用“立体多层公交综合车场+配建公交首末站”的新建设模式。将公交首末站中承担的公交车辆夜间停放、维修清洗以及充电等生产性功能剥离至综合车场;而公交首末站则主要承担公交运营时必要的车辆掉头、等候及上下乘客等功能。公交首末站不再单独建设,而是结合城市更新项目、保障性住房项目、大型商业开发项目以及交通枢纽等设施配套建设。
据悉,按照上述思路,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规划立体综合车场26处,其中,为配合前海片区开发,月亮湾综合车场立体化改造项目启动前期工作。而在与市政府其他部门沟通获得支持的基础上,市交委也专题请示市政府,建议在“十三五”期间,首批推进13个综合车场建设工作(含月亮湾综合车场)。预计每个综合车场建成后可承担400~500辆公交车的停放、加油充电、维修保养等功能,迅速缓解我市目前公交场站缺口大、新能源公交充电难的现实问题。
在首末站规划方面,市规土委组织编制的《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明确要求“城市更新或新建项目,应结合其用地几何中心300米半径范围内的居民出行需求,优先在城市新建地区或城市更新用地中配置公交首末站”。截至2014年底,市规土委在已批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中共规划落实81处公交首末站,合计25.9万平方米;在已批准个案调整中共规划落实49处公交首末站,合计13.9万平方米。市规土委在规划报建过程中均要求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市交委近年参与了配建公交场站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验收接管等工作。(记者 肖晗)
满足多元出行需求
鼓励发展互联网+公交
深圳市交委公交处相关负责人透露,为提升公交服务水平,今年将继续展开公交线网优化工作,完善候车亭等基础设施,并将积极推进公交行业互联网化,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市民多元化公交出行需求。
据介绍,市交委将组织开展2016年线网优化调整工作,解决市民出行热点和覆盖盲区问题,提高公交覆盖水平。拟新增、优化公交线路65条以上,实现原特区外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提高至93.5%以上。同时,继续加快推进旧站台、简易站台标准化改造工作,尤其是原特区外新一代公交候车亭建设工作,升级改造公交停靠站300座以上。推进公交站点和路口优化,对全市主要片区的大巴列车化站点、公交提速瓶颈点及热点难点区域进行综合化改造,完成不少于20对列车化站点改善,不少于2个热点难点片区的公交综合改善,不少于3处公交提速瓶颈点改善,以打通制约公交提速的瓶颈。
此外,市交委明确表示,将发展多元化公交品种,满足市民多种出行需求。记者了解到,市交委今年计划在宝安、龙岗、光明、龙华等区域积极开展社区微巴试点,以及加强公交支线微循环投放,增强特定区域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同时明确表示将鼓励公交行业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定制包车”、“公交+互联网”、“手机电子站牌”、“公交管理微信工作群”等方式创新服务模式,鼓励三大公交特许经营企业发挥自身公共交通资源和管理优势,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运营服务和组织模式创新,丰富公交服务品种。据了解,此前,巴士集团已在2014年试水定制班车,而东部公交运营的“e巴士”公交定制服务,也于今年初陆续在坪山、龙岗等区域试点。(记者 肖晗)
轨道
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
轨道三期接驳 改善工程已启动
轨道三期将于今年投入运营,如何满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现实需求?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市交委回应,将通过建设公交站台、自行车停靠点、风雨连廊等,完善地铁与常规公交慢行系统的接驳。
据悉,市交委已于2015年2月启动深圳市轨道二期重要站点及轨道三期(7、9、11号线)交通接驳设施改善工程前期工作,项目主要针对轨道站点500米范围内优化接驳设施与实施交通改善措施。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新建临时公交场站、公交停靠站、出租车接驳站、自行车停车场、人行连廊、桥梁与地下通道、标识标牌等。目前项目处于初步设计阶段,轨道三期11号线交通接驳设施改善工程计划于2016年3月底开工。
市交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轨道接驳项目前期根据《深圳市轨道三期7、9、11号线交通接驳系统规划》的成果,确立了9处临时公交场站,经市交委组织设计单位初步核实,都存在用地难以落实的情况。
市交委相关负责人坦言,该项目含新建地下通道的建设。地下通道涉及空间、交通疏解、管线改迁等影响,实施难度大。同时,轨道接驳项目点多线长面广,项目横跨宝安区、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龙岗区。其中投资又分市区两级分别实施。市交委在立项批复后,已将区投资内容移交给各区组织实施,并且在设计过程中,需分别与地铁交通疏解设计单位、前期规划单位、公交规划设计单位,及各区城管局对接设计方案,确保方案全面、经济、合理。
针对项目重点难点,市交委表示,将加大力度、倒排工期,保障轨道三期接驳项目顺利开工。为满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现实需求,发挥轨道交通网络化效益,提高公共交通整体服务水平,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将改善地铁车站周边交通环境,完善地铁与常规公交、慢行系统的接驳。在每个地铁站点周边建设公交站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自行车停靠点,地铁站点与最近公交站点之间如果距离较远,将建设风雨连廊,为市民出行提供服务,改善市民出行条件。(记者 李秀瑜)
弥补纵向“缺铁”短板
加快推进地铁6、10号线建设
作为全纵向线路的地铁4号线高峰时段已不堪重负,而3号线纵向区段高峰期也人满为患,如何弥补轨道交通纵向覆盖率不足的“短板”?记者从市轨道办获悉,将加快推进6、10号线两条纵向线路建设。届时,坂雪岗、华为新城、龙岗等片区将结束“缺铁”现状,而梅林关拥堵也将有效缓解。
“希望6号线早点建成,期待着坐地铁‘进城’。”家住石岩罗租中新村的利先生告诉记者,附近的325、326、329路公交车每天早高峰都爆满,出行非常不便。
备受关注的地铁6号线已展开建设,根据规划,6号线起于科学馆,终于松岗站,为轨道快线,计划2020年全线通车。地铁6号线,又称光明线,主要经过宝安区和光明新区,为联系核心城区与中部综合组团、西部高新组团的城市组团快线。根据深圳及东莞轨道线网规划,深圳地铁6号线将与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衔接,在荔林站预留好与东莞1号线站厅换乘的条件。
“‘进城’几乎靠自驾,遇上下雨天或高峰期,堵得苦不堪言。”万科城附近住了众多白领,他们对地铁的期盼望眼欲穿。而已经动工的10号线在不久的将来将给他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作为又一条纵向线路的地铁10号线是连接中部发展轴和福田中心城区的主要交通走廊,将带动沿线城市更新,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形成。10号线起于福田口岸站,终于龙岗区平湖中心站,计划2020年建成通车。10号线将加强龙岗区与龙华区、福田中心区的联系,有效缓解途经区域的交通拥堵。
另外,香蜜湖站、深大站等地铁站点设置由于距人流密集区较远,致市民乘车不便而遭吐槽。记者采访中发现,市民对规划线路的站点布设依旧满心期许。
“建议站点能够靠近人口密集的商业区或住宅区布设,站名最好以附近最近的道路或标志性的小区及商业区命名,不要让大家出了地铁口还要步行很久才能抵达站名上的目的地。”住在石岩的利先生建议,站名设计要体现贴近性、人性化,不能像深大站站名一样,站点出口离深大的实际距离太远。
多数市民反映,深圳的地铁站命名不够民主和透明,应通过民意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从使用者角度来对地铁站点命名,让地铁站名能够“名副其实”,给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服务。
针对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市轨道办表示,将与规划部门协调商议,线路站点设置会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力争将站点布局、设置更加完善。结合地铁线路走向、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进一步优化站点设置,使其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记者 李秀瑜)
慢行系统
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自行车管理平台
租借自行车有望实现“深圳通”
针对市民在使用公共自行车时遇到的各种难题,市交委回应称,将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布设公共自行车网点,同时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自行车管理平台。
为了进一步优化公共自行车网点设置,市交委将协调各区政府就公共自行车网点设置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年内计划新增2000辆公共自行车,以满足市民公共自行车出行需求。对现有公共自行车网点开展评估,对现状布设不合理网点进行整改。近期,罗湖区、南山区已就公共自行车网点设置在网页、微信等渠道征求市民意见,以更好满足市民需求。
目前,福田区政府、南山区政府已完成了公共自行车二期招标工作。近期将开展公共自行车网点建设,重点加强在轨道站点及周边社区、办公及人流密集区域设置公共自行车网点,提升公共自行车服务能力。
同时,将开展全市统一的公共自行车管理平台建设,接入各区公共自行车借还数据,通过网站、手机APP等实时向市民发布全市公共自行车网点分布及网点车辆状态,进一步方便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车,提升公共自行车使用效率。
针对各区自行车无法通借通还的问题,市交委表示,全市各区公共自行车刷卡系统已于2015年12月完成与深圳通卡兼容的硬件改造工作。但是福田区、龙华新区、龙岗东部、坪山新区、南山区尚未实现与“深圳通”平台的数据对接。市交委将继续协调有关区政府,尽快完成与“深圳通”平台的数据对接工作,以实现全市各区公共自行车与深圳通兼容。(记者 余璐)
福田中心区率先启动“慢行”
周边5公里范围打造城市慢行系统
2020年,福田中心区的慢行系统将是这样一幅画面:形成“轨道+慢行”的核心出行方式,整个慢行系统环境友好、风雨无阻,满足中心区市民通勤、娱乐及休闲健身的需要。
福田中心区是我市再造城市慢行系统的试点片区,去年福田中心区周边5公里范围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先行启动。记者了解到,根据规划,如果慢行系统得到改善,福田中心区5公里以内的出行中,8%的小汽车交通出行、12%的轨道公交出行有望转移为慢行出行。未来慢行系统的改造将逐步扩大到全市其他行政区的中心区域。
慢行出行比例较低
福田中心区是市级行政、文化、商业、商务中心,现状路网基本稳定,慢行交通设施主要布置于道路两侧,基本均为步行、自行车混合布设。除地面慢行通道外,福田中心区现已基本形成依托中轴二层平台的立体慢行系统骨架,由南向北贯穿会展中心、怡景中心城、市民中心、中心书城等核心建筑。同时,福田中心区还建有2号绿道、新洲河山海峰光线、宝安大道-深南大道都市活力绿道等绿道,连接着莲花山、新洲河、中心公园等中心区主要自然生态资源。
相关数据显示,福田中心区现状出行总量约为93万人次/日,其中慢行出行总量约为11.2万人次/日,占全部出行方式的12%;自行车出行总量约为2.8万人次/日,占全部出行方式的3%。慢行出行比例低于全市56%的平均水平。
根据调查,市民对福田中心区慢行系统现状总体满意,意见主要在于:约20%的意见为目前中心区慢行系统受小汽车交通干扰大,不安全;约40%的意见为目前的中心区慢行系统设施仍可完善,过街不便,立交和大路口阻隔多,不便捷;约20%的意见为目前的中心区慢行系统缺少适合全天候出行的遮挡设施,同时慢行空间受侵占,不舒适。
四方面拟定规划策略
记者了解到,为构建环境友好、使用高效、体验丰富、品质优良的中心区慢行系统,打造中心区极具活力与魅力的慢行交通空间,深圳市交委从轨道慢行接驳、中短距离出行、立体步行系统和慢行休闲系统等四个方面拟定了规划策略。
对主要步行通道开展慢行交通稳静化设计。目前中心区有民田路、金田路、福中一路、福华路等道路在内的主要步行通道18条,总长约21.5公里。将通过交叉口窄点设计、人行过街抬高、对角过街设计及风雨连廊设置等措施,对主要步行通道开展详细方案设计。针对人流密集地区设置特色步行系统。主要为结合南侧中现有中轴平台,规划完善约6.0公里(其中新增约3.0公里)的空中连廊系统,大范围增加地面至空中连廊的竖向连接通道;对于福田中心区北部设有图书馆、书城、少年宫等文化公建,周末慢行人流集中,拟在周末封闭鹏程三路-福中一路交叉口,禁止机动车穿越,并在该交叉口及周边路段辅以窄点设计和行人过街抬高,形成周末行人优先区。
规划设置自行车主要出行通道。包括对外出行通道及内部出行通道两个部分:对外自行车通道主要包括梅丽路-新洲路、中康路-莲花路-彩田路、莲花路和红荔路等4条通道,总长度约18公里;内部自行车通道主要包括福中路、福华路、民田路、益田路和金田路等5条道路,总长度约7.5公里。
完善福田中心区慢行休闲系统。依托既有绿道体系联系中心区周边四大公园及内部居住区休闲通道,主要包括莲花路、红荔路、深南大道等道路。(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