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羊城晚报
夏天渐近。报载,广州的透明公交候车亭,最近有一部分换上了黑色夹胶玻璃,今后还将视试点效果考虑是否推至全市。据说“黑色顶篷”的遮挡紫外线能力可提高60%。
说起目前候车亭的绿色透明玻璃顶篷,市民啧有怨言。炎炎夏日,立于其下,几近无遮无掩,“上边太阳晒,脚下热气蒸”,再加上马路空气浑浊,候车真是苦逼煎熬,分分钟有中暑之虞。这种透明顶篷被市民批评“要靓不要命”,只追求外观视觉效果,却忽略实用性和人性化。
如今终于要换黑色顶篷了,这是好事。唯一不太放心的是:顶篷仍是玻璃,会不会照样有“温室效应”?
其实,仅有“试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前车之鉴是,之前“不遮阳”的候车亭设计,如果有关部门更多地考虑广州夏日暴晒的特点,更充分地听取民意(据说也曾征集市民意见),恐怕就不致有此缺陷了。因而,此次顶篷如何换、还有没有其他选择,都不妨将试点及候选方案公之于众,让市民亲身体验,参与评估,然后再根据收集到的意见,进行细化、修正。比如说,顶篷除了更换材料外,在不影响美观和交通的情况下,是否还可以适当增大一些,这样在烈日或下雨天候车亭也可多站几个人。
不独候车亭,其他公交设施的改造也应切合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譬如亚运以来新投放的许多公交车,其前排座位也屡受诟病:座位太矮、视野受阻不待说;两侧座位“相对而坐”,原本可作扶手的座位靠背,都变得无处“下手”了,个子不高的老年乘客,够不着头顶的扶杆,只能一路“悬空”往后走,摇摇晃晃……如此低级的缺陷,有关部门决策前即便多问几位司机,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很奇怪居然就这样铺开了。
俗话说“一人计短,众人计长”,越是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就越应集纳民智。公交行业尤其不可“闭门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