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日报
2013年09月29日报道,当你行走在林城的大街上,便可见到骑行带有“低碳环保、绿色出行”标志的公共自行车在身边而过,公共自行车已成为美丽伊春一道靓丽的风景。
今年7月,随着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车系统有限公司正式落户伊春,首批开通52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投放1600辆自行车,目前覆盖市中心区多条主干道及重要节点,从投入使用至今,日均新办卡200余张,累计办卡8000余张,日均租用量达2万人次。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曾几何时,作为交通工具的自行车逐渐淡出了人民的生活。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启用,使这一节能、环保、便捷、低价的出行工具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公共自行车在改变我市人民出行习惯,受到市民欢迎的同时,很多市民也对这一新生事物怀有颇多顾虑,市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公共自行车既要“骑”得稳,还要“骑”得远。
公共自行车好处多低碳、环保、惠民、提升城市品位
7月中旬,张小姐成为我市公共自行车的头一批使用者。由于在学校工作,还担任班主任,张小姐每天出行早,晚上下班晚,“不用花时间等公交车或担心公交收车,从学校出来在就近的租赁点骑上公共自行车就可以走,到自家小区附近的租赁点还车,方便、健身,还省了不少钱。”公共自行车已成为张小姐每天上下班的“坐骑”。
目前,全国有近百个城市建设了公共自行车项目,但东三省启动这一项目的目前只有黑河和我市。无疑,市委、市政府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力度、改善民生、倡导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保护绿色家园、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上走在了前列。
我市公共自行车租赁卡,本地办卡只需140元,其中100元是押金,30元是预存的租赁费,10元是办卡工本费。只要没有产生租车费用,退卡时将全额退还押金和余额。租车的收费标准是:使用超过1小时的,每小时按1元收费,也就是说,市民每次在1小时内归还车辆,使用公共自行车是免费的。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中看到,公共自行车的使用高峰一般都在早、中、晚三段上下班高峰期,除了旅游观光、健身娱乐的市民和外来游客外,骑行队伍中有大量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由公共自行车带来的方便、快捷、廉价的出行条件,将有助于推动我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
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使得自行车乱停乱放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自行车被盗现象日益减少,伊春的城市品位得到极大的提升,树立了我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良好城市形象。
公共自行车既叫好又叫座群众担心建起来,管不好
家住5·23小区的梁女士告诉记者,她每天都要骑公共自行车去河西上班,公共自行车在给她带来方便的同时,她总在担心这样一个问题:从城东骑到城西,一般用时30分钟,尚达不到超过1小时收费的标准,这样算来,大多数市民骑公共自行车都不需要花钱,那么,这个项目能盈利吗?如果不盈利,过一段时间公共自行车项目会不会自然消失呢?
就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永安公司客服部主管刘明哲,她告诉记者,我市的公共自行车项目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运营的,运营模式是“设备租赁、服务外包、市场运作、政府监管”。也就是说,由政府与永安公司达成协议,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委托永安公司建设和运行管理,公司不以赚取市民的租车费用为营利手段,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制定了专门监管考核体系,对运营公司进行监管,确保公共自行车项目的顺利运行。
针对市民对公共自行车破损、维修方面的担心,刘明哲主管对记者说,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近2个月来,随着伊春创建全国文明城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公共自行车的人为损坏率已经比刚开始时有了较大幅度下降,绝大多数市民都能像爱护私人物品一样爱护公共自行车,很多人即使在使用公共自行车过程中,不小心造成了损坏,也能及时与客服中心取得联系,主动提出赔偿,彰显了林城人的道德素养。刘明哲还介绍,随着公共自行车使用率的不断攀升,公司逐步加大对车辆维修人员、资金的投入力度。目前,日维修受损车辆在10台以上,基本保证随坏随修,确保公共自行车正常运营。
在龙湾假日小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前来存车的李先生说,他在存取车辆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的市民因操作不当,导致车在并没有锁上的情况下,使用者便离开了,别人轻轻一拉自行车就出来了,这样极容易造成车辆的丢失。他呼吁市民在还车时,将车扶正后,往锁内轻推,待听到提示音后再刷卡离开,确保正确还车。同时对恶意损坏公共自行车的行为要积极举报,“不然,给?个小区附近居民的脸上都抹了黑,跟这样人咱丢不起这人”。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应全城全覆盖道路升级改造应预留自行车道
在伊春林业中心医院门前的租赁点,市民吕先生对记者说“我们这附近公共自行车的使用频率很高,早上上班高峰时大家都抢车用,晚上下班时又抢空位存,很纠结啊!”他告诉记者,除了上下班,每到周末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骑公共自行车到城区各处景点走走,一是健身休闲,二是感受一下家乡发展变化,但很多地方还缺少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带着张先生的问题,记者日前来到了公共自行车调度室,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调度系统运行情况。在调度显示屏上,记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市中心区所有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车辆在桩数量、空桩数量和备用车数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所有租赁点的数据,哪些租赁点车满了或者车空了,系统都会自动报警,调度人员就会根据总体情况及时调动巡检员、巡检车辆,第一时间进行车辆调整。全公司一共有12名巡检员和2台运输车,他们每6人一班,从早7点到晚9点,随时保证线路上有人值守。
在永安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公司领导向记者介绍,伊春的公共自行车项目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市中心区的东升街道办事处、森林女神、健身广场等8个站点已被纳入建设规划中,同时乌马河区正在建设的5个租赁点将配备近200台公共自行车,以满足乌马河区人民的出行需求。在市中心区公共自行车系统日渐完善的同时,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四区连片的规划,逐步从中心城区向外围延伸,惠及更多人群。
记者赶在中午放学时间在伊春区第六中学门前的公共自行车站点看到,很多学生家长骑着公共自行车来接孩子,但接到孩子后,并没有选择同孩子一起骑车离开,而是选择存好自行车,与孩子一起乘车回家。当记者询问为何不给孩子也办一张卡,一同骑公共自行车回家时,一位张姓家长告诉记者“这自行车我们骑还行,孩子骑太危险了,主要是咱伊春的路不行,骑车走在马路上,躲机动车就像玩‘超级玛丽’!”。张先生说,比如新兴大街前几年路面升级改造后,原来的非机动车道没有了,虽然现在路边画了一条2米左右宽的自行车道,但由于管理上不去,出租车、私家车争道抢行、随意挤占自行车道,并在自行车道上停车、超车。由于公交车站设计不合理,骑行到公交站点时,随时都要提防身后疾驰而来的公交车,非常不安全。
采访中,一些市民反应,对于伊春这个生态型旅游城市,发展公共自行车交通既有前瞻性又有广阔的前景,“希望城市规划能更多地为自行车留一席之地,建议政府在以后的道路规划、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为公共自行车发展留出安全的行车空间,给公共自行车足够的道路资源以及相应的路权,不能让公共自行车陷入困境,真正把这一惠民工程做好。”
公共自行车经营需尽快实行意外保险、第三者责任保险
采访中,家住秀水小区的赵女士边整理自行车筐内刚买的青菜边对记者说,公共自行车好是好,既方便又实惠,还可以看风景,但每天骑行,最担心的就是万一出现意外伤害,希望骑行公共自行车在人身安全上有所保障。
针对这一问题,永安公司的刘明哲主管对记者说,随着公共自行车数量和租用人次的与日俱增,市民在租用过程中难免发生了一些人身伤害事故。借鉴国内外各类公共自行车使用时发生的意外伤害案例,公司已经做了充分准备,将会采取适当收取保险费用,市民在使用公共自行车期间,如果发生道路交通意外事故,本人受伤的,经相关人员实地勘察并提供相关证明可获相应的保险赔偿,充分发挥公共自行车租用项目的公益效能。
市民 集思 广益 描绘我市公共自行车发展前景
采访中,家住红升小区的王女士说,对于现在的伊春市民来说,公共自行车已经真正融入到我们百姓生活中,上下班、双休日出行,伊春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骑着绿色自行车的人们,但在使用公共自行车之后,钱包里又多了一张卡,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建设集公交、购物、公共自行车、储蓄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一卡通”,希望我市公共自行车经营者也能有这样的超前眼光,率先开通“一卡通”。
一位来我市看五花山的太原游客告诉记者,他的家乡就有公共自行车。作为一名自行车爱好者,看到伊春有自己的公共自行车,很出乎他的意料,由于他初次来伊春,对伊春还很不熟悉,存取公共自行车都很不方便,他建议我市能效仿太原市公共自行车公司的做法,开发相应的手机软件,使用者利用智能手机安装软件后就可以查询到距离自己最近的10个租赁点位置及在存数量、空位情况,为市民和外来旅游者提供更大的便利。
在伊春贴吧上,我市的一些网友提建议,我市的公共自行车在未来发展中可以考虑在每个租赁点建设有林都特色的自行车棚,既防风防雨降低自行车的自然损耗,也增加公共自行车的使用寿命,又可以在自行车棚外增加广告经营项目、增设服务亭、提供公用电话、进行旅游景点推介,不仅可以提高公共自行车公司的收益,保证公共自行车经营正常发展,而且还能为我市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
关于公共自行车,我市人民从关注到热议,从喜欢到热爱。从各自的角度各抒己见,对我市的公共自行车事业的发展寄予了越来越大的希望,希望我市的公共自行车越“骑”越“远”。
新闻链接
公共自行车租赁
“公共自行车租赁”是指在现代城市中,根据人口分布情况,每隔一定距离规划出一些供自行车停放的租赁点,每个租赁点放置15至30辆自行车供市民使用的公共服务项目。
公共自行车的发展状况
“公共自行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发展时代。第一代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始建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由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将普通未上锁的自行车漆成白色,将其放在公共区域供公众免费使用。第二代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于1995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启用,使用的是专门定制的非标准原件重型自行车,采用实心橡胶轮胎,车轮上附有广告板,以减少失窃。市民可通过存放硬币在城市中心特定地点租用。第三代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于1998年在法国的雷恩诞生,该系统进行了各种技术改进,包括使用先进电子锁,无线通讯系统,智能卡和钥匙扣,电脑互联网技术。
公共自行车系统诞生到现在,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开始的丹麦、荷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五个国家发展到如今的法国、美国、孟买、英国、墨西哥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375个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拥有量从10年前的4000辆发展到如今的236000辆。
目前,我国先后有杭州、太原、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近百个城市建设了公共自行车项目。其中杭州是我国最早启动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城市。从2008年5月1日正式启动到现在,共设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近2800个,拥有公共自行车6万余辆,每天租赁次数在25万次以上,已累计租赁3亿次以上,其规模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
公共自行车的运作模式
国外:广告商参与租赁服务
在大多数欧洲城市,公共自行车经营方采取通过合同约定的形式,与广告商设立维护共享项目,广告商通过对公共自行车的维护换取在城市公共空间做广告的权利。
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公共自行车全部由私人商家捐赠,私人商家通过捐赠公共自行车,获准在公共自行车架上替自己打广告。
在法国的里昂,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由当地政府和户外广告公司共同运作。根据协议,户外广告公司承担项目的启动费用,包括自行车的购买、未来10年自行车的修理费用以及维持项目运转的员工工资。作为回报,户外广告公司从里昂市政府获得了未来10年内政府拥有的户外广告牌的独家经营权。里昂市政府只需要履行监管职能,参与项目的宣传活动即可,而不必费力盯着项目,双方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国内: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惠民工程
在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惠民工程。追求的主要是社会效益,让广大市民享受更优质、更便捷的公共服务,提升市民健康指数。公共自行车让广大市民在绿色出行中,享受有氧运动,进行健身锻炼,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作为国内发展较早、规模最大的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由市政府投资建立,由杭州唯一一家国有公交集团专门成立全资控股的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具体负责运营。借鉴国外成功的运营模式,由政府财政补贴建设户外广告项目,政府出面,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对项目建设和运维管理进行有效的支持与合理配置资源。项目初期政府财政无资金压力,而后由企业进行技术、产品及服务改进,再由政府进行评估与考核,由此可以形成不断完善的良性循环,保证项目的健康与永续发展。
自行车道的发展情况
国外:道路交通自行车免责
目前,专用自行车道在荷兰、丹麦、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得到广泛的推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城市的自行车道无论设置、管理和应用都日趋成熟。巴黎市自行车专用道路总长达到371公里,分布在巴黎市区的大街小巷;丹麦政府在首都哥本哈根建起了超过400多公里的专用自行车道,荷兰的专用自行车道已经达到3万多公里,并且实现自行车道路网;蒙特利尔市的专用自行车道投资已经达到1.3亿美元。而且,这些国家,普遍遵循着骑自行车者免责的法律原则。也就是说,如果机动车驾驶者与骑自行车者发生碰撞,导致后者受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由机动车驾驶者负全责。
在一些国家,骑自行车者占用机动车道从内侧超车并不违法,机动车占用自行车道则属违法。不过,如果自行车专用道与机动车道之间有路障或绿化带隔开,那么,则不允许自行车占用机动车道。
国内:专用自行车道建设方兴未艾
近年来,随着“低碳绿色出行”的呼声越来越高,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普遍推广,越来越多的城市顺应民意,积极新建、改建、扩建专用自行车道。如北京沿地铁5号沿线天坛东路、崇文门外大街、崇文门内大街、东单北大街4条自行车专用示范道已整治完工;杭州在“两绕三纵五横”快速路上建设了自行车专用道;南昌市建设了宽约4米,总长8公里,贯穿该市红谷滩新区主要交通道路的专用自行车道;福州、海沧等地的自行车专用观光道陆续投入使用;哈尔滨市将连接南岗区和道里区重要通道的霁虹桥路段近百米的自行车道搬?了人行道;广州在新建的市政道路上全部规划建设了新型自行车道。